“近者悦,远者来”,千年古镇多悦,崇文重教之风绵延至今。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泛滥、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凸显,未成年人成长面临新的挑战。眉山市东坡区法院多悦法庭创新推出“案件审理+心理辅导”全流程介入机制,通过庭前调解、家事调查、家事回访“三维发力”,为辖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庭前调解+心理辅导
解开“心结”才能解“法结”
“不让我看女儿也就算了,还把女儿带出心理问题,连学也不上了。”在一起抚养费纠纷的庭前沟通中,被女儿桐桐(化名)告上法庭的桐桐爸爸向承办法官表示自己如今只想了解清楚女儿的情况。
承办法官廖智慧向桐桐妈妈初步了解情况后得知,该起纠纷与钱无关,而与情有关,首要问题是关注和帮助桐桐走出“心理阴霾”。经桐桐妈妈及桐桐本人同意,廖智慧随即安排次日与桐桐见面。在经过与孩子的第一轮沟通后了解到,桐桐长期随外婆生活,因父母离婚后感到被忽视,不愿向父母表达而愈发内向,曾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桐桐妈妈安排桐桐接受了系统的心理康复治疗,目前已有好转。
在此次心理疏导下,桐桐道出内心想法,表示现在很喜欢和妈妈待在一起,也愿意之后逐步与爸爸多多沟通。得知桐桐真实想法后,桐桐妈妈也点明了自己的初衷,起诉本身并不是因为钱,而是通过起诉告知桐桐的父亲,作为家长理应时刻关心孩子身心健康。
随后,桐桐爸爸签下了支付抚养费的调解协议,并添加上了桐桐的微信,表示自己日后定会以孩子为重,多和女儿沟通,让女儿健康快乐成长。
在庭前调解实践中,许多案件的当事人对案件的事实没有争议,但双方不能成功调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当事人心里有“心结”。近年来,多悦法庭不断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在传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基础上引入心理干预机制,推行“庭前调解+心理辅导”新模式,针对当事人打“斗气”官司等诉讼心理,注重先解决情绪、再解决纠纷;在庭前调解过程中,专门聘请心理咨询师与调解员或法官一起开展调解,心理咨询师解开当事人“心结”、调解员或法官解开“法结”,促使矛盾纠纷庭前调解成功率不断提高。
家事调查+心理辅导
翻山越岭守护襁褓中的生命
在一起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中,被遗弃的孩子又该何去何从?
事情要从原告说起。原告刚成年不久,被告系在校大学生,双方通过网络认识后建立了短暂的恋爱关系,这期间原告怀孕。直到孩子心心(化名)出生前不久,原告的家人才知情。心心出生后,原告的父亲在气愤与慌乱之下将心心丢在玉米地,万幸,心心被好心人救起。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后,被告才知道心心已经出生,原告的父亲则因丢弃心心被判缓刑。原告提起诉讼后,被告态度坚决不愿意让原告直接抚养心心。
一边是尚在襁褓的孩子需要哺乳,一边是原告的父亲曾丢弃孩子的事实,这让承办法官廖智慧陷入两难境地。为真正了解心心的生活状况,廖智慧决定邀请当地妇联一同前往原告家中进行家事调查并为原告提供心理辅导。
200多公里直线奔赴,盘山路蜿蜒不见尽头。一路上,廖智慧往车窗外望了又望,她急切希望此行能够确认心心过得好不好。在驱车4小时后,一行人终于抵达原告所在村委会。
一下车,廖智慧第一时间向村委会人员了解原告家中情况并制作笔录;随即又转至原告家中,6个月的心心迎面便冲廖智慧咯咯笑。经过了解与自己亲眼所见,法官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廖智慧抱着心心与孩子的奶奶进行了微信视频,心心奶奶也同意了由原告继续抚养心心。考虑到被告还在读大学,原告也愿意等被告毕业后再行支付抚养费。看过心心后,廖智慧又仔细询问了原告近况。提到与父母的关系,原告再也忍不住流下眼泪,廖智慧看见这个被家庭情感所困扰的内向女孩,暗自决心将心理辅导介入此案,并进行长期跟踪回访。
送达调解书时,廖智慧基于原、被告各自的情况分别作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双方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同时,法官还促成原告与心心奶奶加上了微信,鼓励双方为心心的成长多沟通交流。
一起起小案背后,透露出为民司法的真诚与温度。
近年来,多悦法庭在家事案件中积极践行“如我在诉”理念,强化家事调查,联合妇联深入开展家事调查,形成婚姻感情危机根源、情感破裂程度及亲子关系评估等方面的报告,为法官把握案情、处理纠纷提供有力参考;在开展家事调查同时,引入心理干预机制,及时帮助当事人调整诉讼预期、缓解诉讼情绪、转变诉讼态度,促使当事人作出正确的诉讼行为,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家事回访+心理辅导
三次登门挽救“边缘少年”
“阿姨,你现在有时间吗?我这几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还有自残的想法和行为,我想和你聊聊!”一件已结案件中的13岁少年睿睿(化名)用妈妈的手机向廖智慧发来微信。
廖智慧记得,睿睿父母早已离异,曾因孩子探望权发生纠纷,后经调解达成协议。睿睿妈妈较为严格,对睿睿的各种行为都以批评的言语对待,但睿睿爸爸又对孩子相对溺爱,倾向于满足睿睿的各种需求,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构建了孩子“割裂”的成长环境,最终性格发展得骄纵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日渐消极,更逐渐产生了自残的想法。
廖智慧第一时间回复了睿睿,并与其母亲取得联系,约定好下周前往家中作回访,同时邀请咨询师林苹一同前往,为睿睿作专业心理辅导。在睿睿家中,林苹从睿睿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逐渐打开睿睿的话匣子,引导睿睿宣泄出积压已久的不良情绪。
随后,廖智慧与林苹又单独同睿睿妈妈沟通交流,引导其多从正面肯定孩子,并提醒其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足够重视。当天,廖智慧也将回访情况转告睿睿爸爸,告诫睿睿爸爸切勿无原则溺爱孩子,应与睿睿妈妈就孩子成长达成共识,共同努力解决睿睿所面临的困境。
一段时间后,廖智慧和林苹对睿睿进行了第二次家事回访。经专业心理辅导,睿睿母女俩对彼此敞开了心扉,睿睿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前不久,廖智慧与林苹第三次来到睿睿家中。看到睿睿与妈妈关系日渐亲密,聊天说笑,互相肯定,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夜渐渐深了,路旁盏盏明灯为法官一行点亮了回家的路……对廖智慧来说,虽然疲累,但能看到娃娃们的笑脸便都值得了。
妥善处理涉未成年人家事纠纷,不仅要做好“台前”功夫,更要做好“善后”工作。近年来,多悦法庭通过建立起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审结后定期回访制度,并引入心理干预机制,结合当事人心理状况、家庭背景等因素,针对性开展心理辅导,定期关注并及时修复未成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失衡家庭关系,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司法保护是未成年人权益的‘最后防线’,法官的职责不仅体现在案件审理中,还体现在多维度落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中。”廖智慧表示,未来,多悦法庭还将坚持心理辅导和教育引导相结合,积极协调社会资源,构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心理辅导”的全方位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深度参与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更好地保护辖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从玉米地里的婴儿到重展笑颜的少年,多悦法庭用司法的温度诠释着“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在这里,每一起案件都不只是卷宗编号,而是一个亟待呵护的人生。正如古镇的石板路见证岁月变迁,这项创新机制也正让法治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曹澜曦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