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近年来,在中国法学会的精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法学会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省的鲜活实践,在强化政治引领、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加强法治宣传、培养法治人才等方面靠前一步、主动作为,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服务保障治蜀兴川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化政治引领
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省法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牢把握党的绝对领导不动摇,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校准“定盘星”。着力发挥省法学会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党组规程、议事规则、学习制度,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破除工作窠臼中砥砺初心使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彰显担当本色,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
上好“必修课”。坚持把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高标准推进天府中央法务区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研究基地和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先行试验区建设工作。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列为“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重大宣讲主题,邀请专家授课2.9万余场,听众人数超390万人次。
苦练“基本功”。鲜明以党建带会建工作导向,推动省、市、县三级法学会党组织建设实现全覆盖,新增直属研究会党支部7个,建立基层党组织262个,组织肌体更加坚强有力,“战斗堡垒”作用愈发突显。
讲政治不止于“讲”,更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改头换面的种种“暗流”“漩涡”,省法学会坚决发扬斗争精神,健全完善《关于全面落实四川省法学会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意见》,用一篇篇高水平的理论文章、一条条真管用的机制办法,切实砌牢意识形态“防火墙”,筑稳学术活动和思想交流主阵地。
服务中心大局
投身法治建设万千气象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举办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为护航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建言献策;
提出高质量决策建议293条,形成立法工作建议报告30余篇,撰写政治协商工作建议报告25篇,以专业视角助力政府科学决策;
举办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法治研讨会,建立川酒、川茶产业法治联盟等四川传统产业保护机制,用法治招牌更好服务本土品牌。
…………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法学会充分发挥“思想库”“人才库”“智库”作用,紧盯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主动作为、挺膺担当,为四川高质量发展献智、献计、献力。
担当是“用心用情”的投入。当前,全省共有5700余名法学法律咨询专家奔走于政府机关、街巷社区,累计解决各类疑难案件3600余件,实现法学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全覆盖,精选汇编典型案例集,做实“咨询”文章、深耕“善治”土地,为维护一域平安当好决策辅助、风险防范、纠纷化解好“参谋”。
担当是“胸怀大局”的觉悟。去年底,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举行,来自十余个省(区、市)的法学法律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协同”这一主题,共商区域法治建设中的实践问题、探索“解题”路径。论坛共收到来自各领域投稿3275篇,集中体现了广大政法战线工作者心系大局的热忱和心血。
担当是“矢志不渝”的坚持。如今,“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宣讲活动已陪同社会公众走过多个年头。去年,全省“双百”法治宣讲团再度出发,用双脚丈量平原山川,开展宣讲2.5万场次,直接受众达329万余人次,切实把法治声音传递到巴蜀大地的每个角落。
“我自愿成为一名光荣的普法志愿者,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2024年5月10日,“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首次在全省21个市(州)同步启动,成百上千名青年白衣胜雪,声声誓言激荡着宏阔的青春法治力量。
来自资中县司法局的孟宴葵已经是第十年参加“基层行”活动,对他而言,一次次普法行动不仅是履职尽责的具体实践,更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一个个“锚点”。眼下,在省法学会的号召声中,有更多像孟宴葵一样的青年正不断加入到普法队伍当中——2024年,共有超14.8万人次的青年志愿者行走基层一线、传播法治强音,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更加浓郁。
树牢改革精神
激活法学研究源头活水
山河披锦绣,盛世著文章。2024年1月8日,冬日里的法治暖阳拂锦城,一场《四川法学》创刊笔谈会如约而至,多名专家教授围绕“办什么样的刊物”“怎样办好刊物”群策群力,共同商定其理论性和学术性的内在“基因”,为法学研究领域思想交流、学术创新打造高质量平台。
会上,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顾培东围绕“紧贴法治实践”“广泛汇聚资源”“突出四川特色”“坚持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刊物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办成把四川法律人凝聚在一起,愿意发声、愿意阅读交流的共享平台。截至目前,《四川法学》已连续出刊8期,着眼司法领域实践难题、公共领域典型案例、前沿领域技术趋势,研究真问题、提供好办法,不断播撒四川本土的“法治之盐”。
在更为广阔的层面上,省法学会深挖“法治实践创新”和“法治四川”两大专项课题研究潜力,立项“法治四川”专项课题60个、“法治实践创新”课题45个。其中,7个“法治实践创新”课题被中国社科院地方法治蓝皮书采用推广,切实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四川智慧。
学术成果的诞生离不开思想的交流碰撞。近年来,在省法学会的组织实施下,一系列高端法治学术交流活动精彩纷呈——高标准举办第九届、第十届“治蜀兴川”法治论坛,探索平安四川画卷中的治理密码;高质效开展第二届“三苏”法治文化学术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现代”风采;高能级打造“破产法治·天府论坛”学术品牌,在“破”与“立”中更好激发市场活力。
从“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延伸开来,省法学会深度参与《全省政法系统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全省政法系统“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方案》研究制定工作,系统破解经营主体遇到的法治痛点,为营造更加安全有序的市场法治环境不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扩容提质增效
推动组织体系全面过硬
坚持实体实战,关键在“脚下”、抓手在基层。
近年来,省法学会以“靶向发力”的学术布局夯土培基,通过强化学术委员会职能、扩容直属研究会矩阵等举措,已构建起覆盖32个专业领域的法治研究体系,其中,新成立的航空法学、白酒产业法治、川陕苏区法制等7个特色研究会,成功填补多个领域研究空白。
在研究领域扩容的同时,一场“强筋健骨”的机制革新在全省法学会系统同步展开。
去年,《四川省法学会五年发展规划(2024-2028年)》正式出台,明确未来五年发展总目标,确定了实施“政治领航、夯基提质、研用融合、品牌培塑、数字赋能”五大工程共16项具体任务,完善“双百+基层行”法治宣教、“首席+站点”法治服务、“课题+期刊”法学研究等机制,有力促进了工作规范化、效能化。
一系列规划不仅为省法学会创新晋位、领跑争先绘就了“总蓝图”,更推动会员规模突破7.4万人大关,团体会员达4799个,建成会员之家191个,率先开发应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法学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移动App会员系统,实现与中国法学会会员系统兼容对接,相关工作质效稳居全国前列。
新时代展现新风貌,新征程迸发新活力。下一步,省法学会将持续锚定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深入贯彻中央、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定法治自信、坚持干字当头,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以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洞见,全能量服务建设好国家战略腹地。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晗阳 李欣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