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从堆满杂物到宽敞平坦;楼道,从昏暗不明到整洁明亮;庭院,从无人管理到井然有序……走进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青衣社区财政局小区,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后,焕然一新的环境让居民连连点赞。
老旧小区的蜕变之旅,还要从青衣社区以探索“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模式为契机,共建组织、优化机制、抓实服务,探索小区分类治理的有效途径说起。
“财政局小区是原财政单位宿舍,小区内居住的是退休职工和外来购房者,人员结构复杂。”青衣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吕成介绍,小区人员观念不同导致意见不统一,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中困难重重。
平安志愿者参与社会治安巡防
借助“吹哨报到、部门联动”机制,青衣社区党委携手区域党委,共同解决小区内重大问题。“我们找到单位退休党员职工和小区党员成立小区党支部,召开小区坝坝会,通过会议选举产生自治管委会,构建‘社区党委+区域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的议事平台,全程参与、协商改造中遇到的难题。”吕成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区改造顺利推进,并形成了“社区党委+区域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志愿者”的多重治理管理模式。
只要“一吹哨”,相关部门来报到,集中“把脉会诊”,解决基层治理难题。这正是眉山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针对本地区社会特点,创新开展地方社会治理的生动写实。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市域社会治理工作难度大的写照。如何巧用这根“针”,串起千条“线”,考量着制度设计者的智慧。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眉山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突出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以“集约、整合、重构”思路,强化统筹聚合,创新基层自治形式,全力打造出“一抓到底、一心为民”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眉山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以提升党委领导力为牵引,健全“高位统揽”的市域指挥体系。围绕如何建强市域前线指挥大脑,眉山率先在全省成立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县乡三级党委平安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领导小组分设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法治保障、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公共安全监督管控等9个试点专项组,形成分线作战、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的试点工作格局。
以提升党委组织力为抓手,完善“高效运转”的基层治理体系。聚焦如何做实前沿战斗堡垒,眉山的做法是不断拓展壮大基层党组织,建立13个街道大工委、123个城市社区区域党委、964个城市小区(片区)党支部、2326个楼栋(单元)功能型党小组和4284个党员责任区,覆盖全市3051个小区(院落),全面实施“强基、提能、先锋、暖心、固本”五大工程,建设“组织体系、领导班子、运行机制、工作实绩、群众反映”五好党组织。
眉山社会组织孵化中心
此外,培育多元治理主体,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建立市县一体社会组织“1+7”(1个市级孵化基地+7个县级孵化中心)整体孵化架构,引进优质“枢纽型”资源,培育本土组织。与此同时,眉山还创新“社区呼叫、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完善部门、街道、社区、小区四项权责清单,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为主体,整合街道、派驻机构、部门执法人员,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眉山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部署要求,在构建市域社会治理体制上积极探索、创新实践,采取了系列有效举措,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与市域社会治理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