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档】
吴卫国,乐山沐川县人,1973年6月出生,现任眉山市东坡区司法局太和司法所负责人,三级主任科员,2021年获评“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
“做好调解工作,需要自身素质过硬,更需要一颗善解人意之心;需要具备基本专业技能,储备足够的法律知识,更需要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心声。”这是吴卫国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工作中,吴卫国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巩固法律知识和沟通技巧,坚持法、理、情结合,时时奔走在调解一线,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动之以情 化解赡养纠纷解民忧
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琐事口角……这些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看似是一件件“小”事,但却事关家庭和谐和人民的幸福程度。
吴卫国时常奔走在大街小巷,事无巨细了解群众生活中的忧心事、烦心事,确保矛盾纠纷全面排查、就地化解。
年近九十的黄婆婆虽有四个子女,却因赡养问题到司法所反映请求解决。
接到调解申请后,吴卫国立即前往黄婆婆住处了解家中情况,并走访其邻居和亲友调查矛盾根源,原来赡养纠纷系因部分子女间的经济问题而起,因而就黄婆婆的赡养方案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摸清情况后,吴卫国多次与存在矛盾的子女反复沟通,耐心劝解,告知子女之间即使有矛盾也不能因此逃避赡养父母的义务,“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调解过程中吴卫国给四个子女讲述了母亲抚养过程的艰辛、亲情维系的不易,通过情感感化,最终四个子女达成轮流供养母亲的协议。
晓之以理 缓和婆媳矛盾暖民心
“多调解一起纠纷,群众就少一些烦忧,自己也多一份成就感。”吴卫国说,在调解工作中首先要了解案情,理清楚当事人的真正诉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公平、公正地做工作,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一起婆媳因拆迁款分配产生的纠纷中,婆媳双方经过村委会和司法所数次调解,始终无法就拆迁款分配达成一致。尽管多次协调无果,吴卫国也始终没有放弃,通过分析双方的心理和矛盾焦点,明确双方的症结在于婆婆担心儿媳不赡养自己老无所依,而儿媳则考虑到自己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面临生活的压力,希望通过分配争取到更多的保障。
在充分理解双当事双方诉求的基础上,吴卫国通过电话、走访、谈话等方式,单独向每一方当事人讲述了对方的担忧和争执的缘由,也从当地的遗产继承习惯、双方的生活实际等方面摆事实、讲道理,通过耐心的引导,诚心的劝慰,婆媳最终化解干戈,拆迁款顺利分配。
明之以法 防止冲突升级纾民困
民事纠纷与刑事案件常常仅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一旦未得到及时化解,矛盾便会瞬间升级。
“无论纠纷大小,我们都会尽其所能调解好,防止小纠纷酿成大案件”,吴卫国说,即使是没有调解成功的纠纷,也会定期跟进,引导群众通过诉讼等途径依法解决。为尽早调解好每一起纠纷,吴卫国坚守调解工作一线,坚定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信念,努力把纠纷化解在基层。
2020年,一名顾客在就餐时意外死亡,死者家属和餐馆经营者就赔偿问题产生纠纷。
家属认为死者在店内就餐时死亡,餐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求店方赔偿30万元。餐馆经营者则认为死者是突发疾病死亡,己方并无责任,不愿赔偿,只同意出于人道主义给付几千元的补偿。家属一方因此情绪激动,并在餐馆门口妨碍正常经营,强行要求对方赔偿,矛盾随时可能进一步升级。
双方报警后,该案件被移交到司法所处理。吴卫国及时安抚双方情绪,并引导死者家属合法表达诉求。为了兼顾双方时间,吴卫国晚上下班及周末放假期间也奔走在调解路上。在双方情绪都较为稳定后,吴卫国依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相关规定,对侵权责任因果关系认定、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人身损害赔偿等内容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站在死者家属的角度,对其失去家人进行了暖心地安慰,也从经营者的角度,分析了死者家属妨害其正常经营行为的违法行为,最终经过细致的法律分析和耐心劝解,经营者同意增加一定的补偿金额,双方握手言和。
调解的路上,从来都没有捷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走访,一遍又一遍的劝解,一个问题接一个的处理,才能真正地化解矛盾、定纷止争。吴卫国以对工作孜孜不倦的责任心,对问题锲而不舍的耐心和对群众无微不至的关心,在基层岗位上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纠纷,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家庭,他是群众身边真正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