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美镇综治中心:绣出“枫桥经验”智慧图景 解锁基层善治“平安密码
www.meishanpeace.gov.cn 】 【 2025-04-17 16:11:07 】 【 来源:四川新闻网

  近年来,丹棱县仁美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坚持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三向发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通过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打造智慧治理新格局,全镇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质效显著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攀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平安稳定的强劲动能。


  资源整合强基固本打造社会治理“全科门诊”


  走进仁美镇综治中心,20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宽敞明亮,群众接待厅、矛盾调处室、法律援助室等功能分区井然有序。作为全镇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中枢”,这里既是群众诉求的“集散地”,更是矛盾化解的“终点站”。


  “过去群众遇到问题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只要到综治中心就能‘一揽子’解决。”中心负责人介绍,镇党委、政府投资30余万元对原司法所进行升级改造,通过“空间聚合与机制耦合”的双向发力,推动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跨部门治理资源互联互通,打破条块分割壁垒,构建起协同共治的联动合力。中心推行“常驻+轮驻”工作机制,社会治理办、派出所、司法所等职能部门集中办公,形成“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协同体系。2024年以来,中心累计接待群众咨询430人次,分流交办诉求188件,办结率达99%。


  在制度设计层面,仁美镇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治理闭环。制定《综治中心运行规范手册》,明确首问负责、领导接访、分析研判等12项制度,配套建立“受理—分流—处置—反馈—回访”标准化流程。针对疑难复杂问题,实施“一事一专班”工作机制,2024年成功化解历史遗留问题6件,群众赠送锦旗5面,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深耕“枫桥经验”沃土构筑矛盾化解“立体防线”


  仁美镇综治中心始终将矛盾预防化解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工程。通过搭建多元共治平台,构建起“源头预防—多元调解—跟踪回访”的立体化纠纷化解体系,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橘乡大地焕发新活力。


  2024年11月,光明村村民郑某某因医疗纠纷多次信访的案例,成为检验治理效能的“试金石”。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仁美镇迅速启动“1+N”联调机制,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与县卫健局组成专项调解组,既讲法理更融情理:综治中心干部化身“和事佬”疏导情绪,司法人员提供法律意见书明晰权责,公安民警开展法治教育划定底线,卫健专家指导医疗机构整改规范。经过多轮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补偿协议并签订息访承诺书,这起历时两个月的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婚恋纠纷存在激化苗头后,立即启动“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镇村两级迅速组建专班,通过“一日三见面”跟踪疏导、法律顾问介入调解、包案领导全程督办,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将可能升级为恶性事件的矛盾消弭于萌芽。“在桂香村‘民转刑’风险防控案例中,基层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网格员发挥了关键作用。”仁美镇桂香村党支部书记表示。


  仁美镇创新建立“三色管理”制度,对矛盾纠纷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蓝色一般纠纷由村级调解员就地化解,黄色复杂矛盾由镇综治中心统筹调处,红色重大风险实行领导包案。配套出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奖励办法》,激发网格员、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热情。2024年全镇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18%,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9%,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的深刻转变。


  科技赋能乡村治理织密平安建设“数字天网”


  在综治中心指挥大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镇治安动态。值班人员轻点鼠标,重点路段监控画面即刻呈现;操控无人机遥感设备,林区火情尽收眼底,这是仁美镇打造“智慧大脑”的生动缩影。


  镇综治中心通过整合“雪亮工程”“慧眼工程”与网格巡查资源,全镇建成视频监控点位166个,实现重要区域全覆盖。2024年春节期间,依托“天网+地网”联动机制,协助公安机关48小时内破获系列入室盗窃案,为群众挽回损失8万余元。创新引入的2台巡查无人机,在清明防火关键期开展空中巡逻24架次,及时发现处置火情4起。


  此外,镇综治中心还通过“随手调”APP,开通线上矛盾申报、法律咨询、进度查询等功能,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指尖上的调解服务”。建立矛盾纠纷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识别家庭暴力、债务纠纷等高发领域,提前开展专项治理。


  站在新的起点,仁美镇正将科技力量融入乡土治理的肌理。智能平台将织密风险防控网,让气象预警、河道水位等民生数据“牵起手来”,为应急响应装上“智慧大脑”;盘旋在青山绿水间的巡查无人机,既是空中“瞭望哨”,也是流动“救援队”,用科技之眼守护万家灯火。中心负责人指着指挥中心闪烁的大屏说:“机器能帮咱们算清防汛的数据账,但帮独居老人修屋顶还得靠志愿者上门,治理这盘棋,终究要科技搭台、人情唱戏。”在这片橘香氤氲的土地上,数字治理正与烟火气交融共生,勾勒出一幅既有智慧精度、又具乡土温度的平安画卷。


  治理蝶变惠民生绘就平安法治新画卷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成效。2024年全镇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2%,刑事案件发案率创十年新低,在全县平安建设考核中位列第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仁美镇以“群众自治”为突破口,创新组建丹棱县社会治安志愿者协会仁美支队、里仁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两支特色队伍,队伍由镇村干部、乡贤能人、热心群众组成,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两支队伍立足“治安联防、应急联动、服务联心”定位,既开展日常治安巡逻、法治宣传等基础工作,又承担突发应急救援、助农助残服务等延伸职能。镇综治中心定期组织业务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专业指导,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今年年初的寒夜救援便是生动注脚,桂香村妇女张某因家庭变故抑郁欲轻生,志愿者接到网格员预警后,10余人顶着寒风彻夜搜寻,最终在安溪河边发现蜷缩的张某。后续通过持续心理疏导、协助就医治疗,成功帮助其走出阴霾。“看到大姐现在能笑着去卫生院复诊,就觉得值了!”志愿者队长何广建感慨道。


  目前全镇平安志愿者达60余人,培育“乡贤调解室”10个,形成“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新生态。“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永远在路上。”仁美镇镇长表示,下一步将深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体系建设,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服务下倾,努力打造更具辨识度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仁美镇正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笔,以改革创新为墨,奋力书写着基层善治的时代答卷。


  7d19675b8e970742dad67a9a5cc624aa.jpg


  仁美镇社会治安志愿者队伍开展日常治安巡逻


  【采访手记】


  在仁美镇综治中心,基层社会治理的“密码”藏在方言调解的家长里短中,藏在无人机盘旋时捕捉的烟火温度里。当司法所长用乡音俗语化解土地纠纷,当网格员从无人机画面中发现独居老人屋顶的破损瓦片,当曾经的“信访户”化身矛盾调解志愿者,科技理性与乡土人情在此交织成独特的治理图景。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有的只是干部俯身倾听时沾了泥的裤脚,是“一日三见面”跟踪回访的耐心,是深夜指挥大厅屏幕上跳动的网格员定位光点。仁美镇的实践告诉我们,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是冰冷的流程再造,而是用智慧赋能传统、以真心熨平褶皱的过程,科技铺就“高速路”,但通往人心的,永远是一条需要步步丈量的乡土路。


编辑:杨妍雨
中共眉山市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